第四課:撰寫探究報告
本課程旨在提供一個專題探究的概覽,並分別就選題、概念操作化以及資料整理和分析作初步探討和示範。正如第一課指出,這兒談論的探究思維較接近主流社會科學的方法。儘管中學生未必能在專題研習中完全應用所有相關概念,我們還是需要強調科學探究的基本邏輯和程序。第一至第三課便嘗試利用一些例子示範每個探究階段之間的關係:
X 變項 |
Y 變項 |
|
以上幾個步驟一個緊扣一個,絕對不能個別處理。如沒有在步驟 (i) 認清主題和關鍵概念,則整個探究會失去重心,隨後的程序亦會缺乏方向。主題清晰有助認定關鍵概念,確保探究是能力可處理的範圍之內,才開始步驟(ii)的概念定義和操作化的工作。數據是否有效和可信,很大程度取決於這階段的工夫。步驟(iv)的抽樣過程同樣重要,而抽樣方法正確與否,同樣建基於前期工作的穩固程度。而步驟(iii)所構思的分析框架越明確,隨後的資料分析 (即步驟(v)) 才不會失卻方向。
探究階段 |
程序的重要性 |
||
第一階段 |
a) |
背景資料搜集 ^ |
了解現存討論中的爭議,為探究目的定位 |
參考他人的探究方法 |
|||
b) |
擬訂探究題目 |
把空泛的興趣轉為可探究的題目 |
|
c) |
鎖緊關鍵概念 |
清晰點出探究重點 |
|
d) |
概念操作化 |
把概念轉化為實質的量度工具 |
|
e) |
確立抽樣方法 |
確認探究的母群和樣本 |
|
檢視所有可能性,選擇可得到最有代表性的樣本之方法 |
|||
f) |
撰寫探究建議書 |
清晰交代預視之探究步驟,徵集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和建議,並作出適當的修改 |
|
為自己定下工作時間表,幫助日後檢視進度 |
|||
第二階段 |
g) |
蒐集數據/資料 |
實際應用探究工具去搜集資料 |
h) |
組織數據/資料 |
整理資料,及早就遺漏作出補救,方便日後分析 |
|
第三階段 |
i) |
分析數據/資料 |
徹底進行單/雙變項量性分析,或質性數據的編碼表列化 |
j) |
審視不同觀點 |
得到初步結論後,應以開放的態度和不同的角度審視資料 |
|
k) |
匯報探究結果、因應回饋作出修訂 |
清晰交待實際探究程序、主要數據和結論,徵集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和建議,並作出適當的修改 |
|
l) |
撰寫探究報告、展示研習成果 |
歸納以上所得,展示探究成果 |
^ 背景資料搜集主要在第一個階段進行,但應是一個延續的過程,隨著對課題的了解擴大和深化。
1
|
2, 3, 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