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報告常見之問題如下:
問題 |
|
整體結構組織鬆散 |
|
論據邏輯不明確 |
|
沒交代探究方法程序 |
|
概念操作化不嚴謹 |
|
立論字眼含糊 |
|
資料出處欠奉 |
|
其他問題 |
|
任何探究都牽涉前期資料蒐集,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引用他人的觀點或發現。然而,我們必須遵守公認之格式,列舉資料出處,避免剽竊他人著作或論點。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生手冊 (1999: 623, 649),抄襲行為包括 :
· 抄錄已出版或未出版之資料而不加引號
· 意譯或摘錄他人著作而不加註明
· 借用他人之論點而不加註明
· 引述「事實」(人所共知而毋需印證之事實除外)或研究成果而不註明出處
有關不同類型資料之引用格式,詳見以下連結:
·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引用他人著作須知」(扼要版、詳細版)
·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English),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報告結構 |
頁數 |
報告簡介 |
p.1 |
訪談個案 |
p.2 |
資料來源 |
p.2 |
個案資料 |
p.3-14 |
分析 |
p.15-17 |
總結 |
p.18 |
參考資料 (包括調查日期和問題樣式) |
p.19-21 |
問題 |
|
結構和篇幅 |
o 篇幅上的安排並不妥當,引言部份過簡,且以點列方式呈現,無法有效地交代探究邏輯 |
主題 |
o 雖然探究目的指要「找出校服潮流背後的原因」,但校服潮流指的是什麼?定義中把潮流等同為「與學校校規不相符」,亦即違規的表現,那主題究竟關乎校內之越軌表現和背後動機?抑或潮流對學生衣著行為的影響? o 探究內容其實沒有就前者深究;可如果重點是後者的話,則校服牽涉太多客觀環境的管束,並非有效探討潮流趨勢的陣地。假若「潮流」是探究重點,那為何選取「校服」作為樣本分析?原因和理據是什麼?這都有待解釋。 |
關鍵概念 |
o 主題不清晰,這反映關鍵概念的含糊。把潮流等同違規,卻在個案中多番討論並非明確違規的校服「潮流」,多少令人摸不著頭腦。資料鋪排方面,更沒有清晰界定每校之校規是什麼,即使偶有提及,整體來說並不完整,令讀者無所適從,無法判斷行為是否違規,容易失去重心,答非所問。 |
假設 |
o 沒有解釋假設背後的理據。例如,為何中二至中四的學生會較受潮流影響? |
背景資料 |
o 報告沒有討論半點背景資料,令討論顯得更加單薄 |
探究方法 |
o 報告列舉了資料來源,卻沒有解釋如何抽選三間學校,以及如何尋找相關的十二個個案 |
資料分析 |
o 報告最大的問題是以超過一半的篇幅把每個個案的資料逐一陳述。正確的做法是歸納和分析這些資料,然後有選擇性地引用相關資料建立論據。 |
論點和數據的關係 |
o p.15-17之分析與十二個個案所呈現的資料沒緊密關連。個案中重複提及的要點包括校服的舒適度、自我形象(性別和學校級別之地位劃分)、朋輩認同以及校方執行規矩的嚴謹程度。這都應在分析部份歸納強調,切忌強加一些欠缺依據的論點,如有關「模仿日本女生」或「追隨外國Hip Hop 文化」之論說。這些推論並非全無道理,但先前全無討論,一下子在報告中提出,只會顯得離題牽強。 |
立論 |
o 由於主題和探究概念不清晰,分析重心搖擺不定,時而討論校規的灰色地帶,時而討論潮流,什麼校服款式才是「與學校校規不相符」,其實不太清楚 |
邏輯和整合 |
o 整體來說,資料排序欠邏輯,主題、探究設計以至數據和立論之間的關係都略嫌鬆散 |
基本建議:
報告內容 |
建議篇幅(%) |
|
第一部份:引言 |
導言 |
10 |
背景資料回顧 |
15 |
|
第二部份:探究設計 |
20 |
|
第三部份:資料分析 |
40 |
|
第四部份:結論 |
15 |
如集中探究違反校服校規的行為,則必先交代每校的校規,界定那些是相關的違規行為,再有系統地探討這現象的普遍性,才就個別個案深入剖析。順帶一提,這些資料部份可來自實境觀察和網頁查閱,並不須要通過訪談蒐集。
如目標是探討潮流,則可考慮把探究範圍擴展至校服之外,可尋獲的資料可能會更豐富。
由於資料來自質性訪談,相關概念會在分析資料後越加明確。同學應在整理所有個案資料後,歸納這些發現。假設要解釋的現象是穿著校服的習慣,則報告內的資料顯示以下變項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由於欠缺中二至中四以外之比較資料,實難建立有關年級之論點。
個案細節不應在內文依序陳述,而應先加以整理歸類。例如,我們可把資料重組為以下幾個主題的段落:
這樣的框架脈絡,較原有的排序更有系統,亦能點出樣本之間的關鍵異同,解釋而不是單純描述現象。
3
|
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