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實行準則


決定是否落實探究計 劃,除了考慮該探究問題是否有探究價值、意義之外,還有不少實際的考慮。所謂「實際」,就是想像執行探究時會遇到哪些困難,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應付這些困 難,思考以自己現時且有限的知識、人力、財力、時間能解決多少問題,那些不能解決的對整個探究有多大的影響、有沒有補救的辦法等。同學請謹記,無論是多麼 龐大的研究機構,也受其資源的限制而未能做到「完美」的探究,何況是資源匱乏的中學生呢?同學只須量力而為,分辨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所在,審慎設計和執行一 個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探究便行。

 

一般來說,執行探究時需要考慮探究設計的可行性、探究意義、倫理及安全的問題:

 

a. 探究設計的可行性(Feasibility


因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有限,探究範圍切忌過寬,否則所搜集資料也只會過於片面,不夠深入,難以回應探究問題。

 


所定的探究方法和設計最能夠找出探究問題的答案嗎?探究目的與探究方法是否配合?


能否以所定的抽樣方法和程序找到合適和足夠的探究對象?有否按照個別探究方法的相應抽樣準則設計程序?探究對象是否容易接觸和聯絡?


所定的資料搜集方法和工具能否準確收集所需的探究材料?這關乎概念操作化的準繩度、問卷調查問題內容或訪談大綱的用字和編排、接觸受訪者時的技巧與經驗。

 


除了考慮上述執行細節的困難外,還要把握時間的運用,懂得良好的時間分配。而通識科的獨立專題研習,從構思至完成,同學大概有八個月的時間。同學需在探究第一階段「擬訂探究計劃」,審慎衡量自己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完成所擬訂的各個探究步驟,否則應及早替計劃作出調整。


 


探究設計的可行性舉例



準則

題目

 

原因

時間

開放改革下的中國國民身份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有近30年的歷史,而國民身份上至國家政策,下至社區活動也包括在內,可見要搜集和整理的資料是極其多,並不是一個在短短八個月能完成的課題。

香港中學生的國民意識:近五年設有升國旗儀式學校的個案分析


探究只探討「近五年設有升國旗儀式」的香港中學,探究對象數目不算多,且探究範圍集中,只要採用合適的抽樣方法,選出幾所學校作探究樣本,探究應能及時完成。

資源

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的心態


如 何親身接觸濫藥者是問題所在。一、礙於同學的社交網絡和濫藥者的生活習慣,同學未必有途徑聯絡受訪者;二、濫藥行為不為社會接受,濫藥的青少年可能因覺尷 尬、對訪問員不信任而不願意接受訪問。然而,若只依靠報章雜誌報道、專家分析以了解濫藥者的心態又未必全面,可見蒐集這類資料將會是困難重重。

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的趨勢


如將探究題目從「心態」修改為「趨勢」的話,便較容易搜集相關資料,因這類資料較為公開。例如,不少政府部門、機關和也定期收集和發布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的詳細數據,而相關部門及社區組織亦不定期探討青少年濫藥問題和發布研究報告。


 

b. 探究意義Significance


探究題目不宜過寬過大,亦不能過於狹窄,否則失去其意義。

 


探究意義舉例:


準則

題目

 

原因

定題太寬

通訊科技與人際溝通的關係


「通 訊科技」的範疇相當廣泛,既可指通訊工具如電話、電郵等,又可包括相關的研究、人材培訓;而「人際溝通」亦如是,既可指家人親友之間的、同學朋友、上司下 屬同事等。若要全面探究「通訊科技」與「人際溝通」之間的關係,豈不是要探討每一個「通訊科技」的範疇與每一類「人際關係」的關聯?可想像這是數之不盡的 配對或組合,最終令探究重心不明。

探討中學生在課堂上與同學互發手機短訊的原因


同樣是探討「通訊科技」,但現將通訊科技的範圍收窄至只考慮「手機短訊」這通訊工具。同時,將「人際關係」範疇收窄至以「中學生與同學之間」為探究對象,令探究範圍和對象變得清晰。此外,藉探討中學生在課堂上互發手機短訊的原因,了解他們彼此間的溝通模式。

定題太窄

時代廣場如何佔用公眾休憩用地


題目局限了探究的空間,同學最多只能對此事件作詳細的描述。

探討地產發展商能長期佔用公共空間的原因:時代廣場的個案研究



借時代廣場佔用公眾休憩用地的個案,探究令地產發展商能長期佔用公共空間的各種因素,如可從現存的法律漏洞、地產商的營商策略、市民大眾對公共空間的認識等角度入手。

 

c. 倫理及安全問題(Ethics and Safety


不少社會問題備受爭 議,尤其是涉及道德、倫理的議題,這些當然是相當值得思考的問題,亦對社會整體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但卻不適合作社會探究或同學專題研習的題目。因為社會探 究的意義與作用,並非藉分析和報告哪些東西是好、哪樣是壞,從而引導和鼓吹讀者、受眾作出某種價值、道德選擇,培育出某種品德。社會探究只是負責整理和清楚勾畫現象出現的經過、背景、因由和所帶來的影響;即使是「評價」某些政策、活動的成效,也只是評論是否達到某些標準。故此,探究題目應避免帶有道德及價值判斷Value and Moral Judgment的成份,即所謂「應否」的問題。

 

可是,這不代表我們 不關心或抽離社會事務,只是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於探究內。同時,也不代表相關議題完全沒有可探究的餘地,關鍵在於如何發問。我們應改變關注、探究 的重心,讓大眾對相關議題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例如,讓大眾明白爭論的因由、事件的經過、各方的論點和看法,並嘗試解釋這些分歧、評論各方所持之見是否 合理、分析和推測有關角力會如何影響社會各方的發展及政策制訂的等。

 

除以上所述之外,進行探究的時候亦需留意以下要點:

 



探究題目的倫理問題舉例


準則

題目

 

原因

避免道德及

價值判斷

人應否有宗教信仰?

 

墮胎是否一個錯誤的決定?



這些雖然是重要的社會議題,但皆涉道德或價值判斷,所得的結論將引導和鼓吹讀者作出某種價值、道德選擇,絕不適用於通識專題研習。

比較不同宗教信仰人士對家有長期病患者的看法、反應



以某事情、狀況或困局(如是次的「家有長期病患者」)作為參考點,探索和比較各類信徒和非信徒對此的反應,從而了解不同信仰之間和沒有宗教信仰的在價值觀、生活方式上的分別。

檢討未婚懷孕輔導服務的成效



同樣是關注婚姻、小孩的問題,可將「墮胎」的焦點,改為探討社會上相應政策、協助(如是次的「未婚懷孕輔導服務」),有助了解曾考慮或嘗試墮胎的婦女的背景和因由。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