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師
劉尚威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
 |
書籍資料
- 書名:《美荷樓記》
- 出版者:香港三聯書店
- 出版年份:2013年
- 公共圖書館索書號:739.189 1104
|
 |
作者簡介
- 作者張帝莊,任職傳媒多年,曾經前往汶川地震區、尼泊爾山區、非洲馬拉維、加納水壩、南非貧民窟、孟買電影工場、馬爾代夫的戒毒所等地方採訪。
- 曾在多份本地報刊的專欄撰寫文章,著有《美荷樓記》、《一本讀通世界歷史》(獲2014年第七屆「香港書獎」)等作品。
|
 |
教師讀後感
- 本書內容主要結合口述歷史,由負責營運美荷樓活化計劃的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策劃,透過十三則真實回憶故事,重現石硤尾邨昔日的生活點滴與人情。
- 書中多位受訪者,例如名導演羅啟銳、資深大律師陳文海、國際級大導演吳宇森,他們回憶昔日在石硤尾邨居住時,不約而同指出當時居住環境擁擠、沐浴間及廁所衛生惡劣;然而,不少在區內成長的小朋友,仍能逆境求存,力爭上游。陳文海大律師就以他經歷而強調「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道理,鼓勵年青人奮發向上。本書各篇勵志上進的故事,以及當年屋邨居民的和諧鄰里關係,都可成為學習「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的例子。
- 同學從閱讀本書當中,亦可從中認識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尤其是草根階層的生活概況,並從歷史角度了解香港居民生活素質的變化。書中諸位人物的故事,典型地體現了被視為香港核心價值之一的「獅子山下精神」。因此,儘管本書所敘述的都是半個世紀以前的故事,但卻是每一名香港人的驕傲,值得我們這一代深切領會和反思。
- 本書最後一部分「活化美荷樓」,交代了整個活化計劃的背景和理念,以及如何在保存及修復美荷樓的過程中克服了種種困難,從而為歷史建築注入新生命,這些都有助同學以美荷樓為例而了解香港文物保育的情況。
|
 |
探究問題
- 本書各則在美荷樓生活的回憶故事,哪一則令你的印象最為深刻(或是最受感動)?為甚麼?
- 本書提及昔日公共屋邨居民的鄰里關係是怎樣的?甚麼原因促使這種鄰里關係形成?對於居民的生活素質又有甚麼影響?
- 綜合全書,你認為活化美荷樓的計劃,以及採用口述歷史方式保存昔日石硤尾邨居民的回憶,這些行動有甚麼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