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
蕭皓聲
沙田循道衞理中學 |
|
書籍資料
- 書名:《棉花國度之旅 ─ 全球化簡史》(法文原名Voyage Aux Pays Du Coton: Petit Precis de Mondialisation)
- 出版者:繁星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0年
- 公共圖書館索書號:434.61 0794
|
|
作者簡介
- 作者艾瑞克.奧森納(Erik Orsenna),法國政治家、經濟學家暨暢銷作家。畢業於巴黎高等政治學院後,至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巴黎第一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他的作品《生活如同在洛桑》(La vie comme à Lausanne)獲1978年的羅傑尼米耶獎(Prix Roger Nimier);另一作品《殖民地的展覽》(L’Exposition coloniale)則獲1988年的龔固爾獎(Prix Goncourt),這是法國重要的文學獎。
- 推介書籍的獲獎紀錄:2006年的尤里西斯報導文學獎(The Lettre Ulysses Award for the Art of Reportage)、2006年度法國經濟學類叢書獎
|
|
教師讀後感
- 本書以採訪紀實的形式撰寫,作者走訪多個國家,包括馬利(非洲國家)、美國、巴西、烏茲別克、埃及、中國及法國,與當地人士交談,並配合考察及文獻整理,呈現了棉花如何影響各國人民生活的豐富面貌。
- 本書呈現了棉花與全球化的關係,卻沒有運用艱深的社會學概念來解說,而是以真實的故事來呈現全球化的不同面向。例如有未發展的國家仍然沿用古老的生產方式來種植棉花,只是為了換取微薄的回報;有發展中國家的工廠為棉花加工,製作成不同的紡織品,一年可生產一億五千萬對襪子,這些工作機會養活了大量的家庭;有發達國家為保障國民的收入,提升國家商品的競爭力,因而以高額的農業補貼支援棉花農民,此舉引起了其他國家抗議。
- 同學閱讀本書,可以從棉花的生產及其全球貿易情況為切入點,更具體地了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爭議,並且認識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情況,有助擴闊視野。而更重要的是,當大家觸摸身上的棉製衣物時,可以想像它的由來:原來一件你不重視的衣物,其實交織了大地的恩惠、農民的珍惜、工人的希望。此外,它也許曾經是國際談判桌上的籌碼,現在則成為你用金錢交易換來的消費品。而它日後何去何從 — 棄置?捐獻?回收?究竟哪一項才是最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就交由你決定了。
|
|
探究問題
- 本書描述了非洲國家馬利面對的困難,因其他國家以慈善之名捐贈大量二手衣物至當地,反而打擊了當地的紡織製衣業。你認為在全球化之下,身為世界公民的各國民眾,應該如何推動慈善事業,才能切實幫助未發展國家的人民?
- 在國際貿易上,如何能夠促進公平貿易?參考本書對美國、巴西、烏茲別克等國家的棉花政策的描述,你認為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之間是否有矛盾?而對於重要的商品,國營和民營之間又如何取捨?
- 除了棉花之外,咖啡豆、可可豆、香蕉等農產品,都可用作探究全球化之下對弱勢農民帶來困苦的事例。綜合全書及就你所知,採取保護主義、退出國際貿易等反全球化方式,是否有助相關國家改善經濟和民生?
- 假如日後有科學家研發了棉花的替代品,你認為將會對本書提及的國家(馬利、美國、巴西、埃及、烏茲別克、中國和法國)帶來甚麼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