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English

教師推介讀物


教師
洪昭隆老師
天主教培聖中學

書籍資料

作者簡介

黃競聰博士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曾編著《風俗通通識》、《風俗演義》等專書,並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教師讀後感

  • 長春社在2010年申請名為「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風俗學通識」的優質教育基金項目,舉辦工作坊、講座和專題探究報告比賽,增加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本書是由長春社整理工作坊的教材而成,以「傳統風俗」為主題,並將其轉化為適合通識教育科六個單元的議題,當中包括風俗與宗族、傳統風俗承傳、文化遺產保育、全球化與傳統節慶、公共衛生與信仰,以及風俗與旅遊,從而帶出傳統文化風俗與當代社會的關係。全書內容非常配合通識教育科課程,以下推薦本書兩個例子給同學參考。
  • 例子1:元宵點燈
    編者以元宵點燈這個新界常見的風俗,分析傳統習俗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並帶出從前農村社會「以男性為主導,勞動力關乎一族興衰」的傳統概念。男性丁口的多寡,決定了鄉村勢力之強弱。因此,點燈這個傳統盛事,就是要在宗祠確認男丁身份,從而使新成員能夠執行其權利與義務。在現今社會仍然維持著這個習俗,目標已經轉移成為宗族之間身份認同的象徵了。
  • 例子2: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者歸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強調文化空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係。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靠文化載體盛載。因此,要確切界定文化空間的範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鼓勵各國聯合申報一些超越邊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是由於國家形象和不同利益等考慮點,導致出現「搶註」的情況。編者以端午節為示例,指出中韓兩國各自以不同形式的呈現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相繼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在申報過程中引發爭議。
  • 本書對於同學進行獨立專題探究,同樣甚具參考價值。在本書最後一章〈口述歷史教學--以牛池灣鄉三山王寶誕為例〉,作者分享過去參與「傳統風俗口述歷史計劃」的經驗,並具體指出以口述歷史方式進行探究的經歷與困難。同學可以將這些提示轉化為於進行專題研究時,以訪談方式搜集資料的注意事項。

探究問題

  • 本書列舉了不少本地的傳統文化、風俗和節目。根據不同個案,保育傳統文化習俗在當今社會面對甚麼挑戰?不同持份者(如政府、商界、非政府組織、宗教團體)又各自擔當甚麼角色?
  • 當推動保護傳統文化習俗與經濟發展出現衝突時,可以怎樣解決不同持分者的爭議?
  • 傳承文化習俗需要使用大量資源,正如本書內不少個案中都涉及商業化的考慮。你認為商業化行為和過程,對於保育傳統文化帶來甚麼影響?
  • 閱畢全書,你認為青少年可以採用甚麼方式參與保育傳統文化習俗的工作?參與這些保育行動對於青少年的成長又有甚麼意義?